今天是

当前页面: 首页 >  工作动态 >  中心要闻 > 

你好,马杜桥乡;你好,石门山村(扶贫系列报道三)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6-01

531日,是五月的最后一天,也意味着新的一月即将开始。这天,我们的队员整装待发,向着马杜桥乡石门山村出发,正式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天,我们50多颗心与远在100公里外的干群的心更近了,向着幸福美好生活的目标迈进,正式打响进村入户的第一枪。这天,天空虽飘着丝丝细雨,却毫不影响我们前进的坚定脚步。

       

我们相信,贫困不是问题,人穷志不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的驻村点石门山村由原高峰、西冲、庙冲等三个村合并组成,共有24个村民小组,648户,2291人,目前有贫困户1030人,今年计划脱贫621人,2019年计划脱贫36人,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人口。既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惦记的人,更要争做习近平总书记最欣慰的人。心若在梦就在。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有多贫困,只要你心向阳光,意志坚定,勤奋劳动,只要你不放弃,我们就没有理由抛弃。

我们相信,距离不是问题,爱心可跨越时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贫困是世界问题,是中国问题,亦是社会问题。一个家庭就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要一个细胞出了问题,整个社会的健康就可能受到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应自觉增强政治担当,将脱贫攻坚的重任放在心里、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中,始终保持在路上的激昂状态,随时准备出发,决不能置身事外,只当观众,只会鼓掌。石门山村虽距离我们100公里有余,但爱心无距离,责任无边界,让我们50多颗心紧紧凝聚在一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相信,落后不是问题,掉转头就是第一。哲学的思维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在运动,没有东西永恒不变。变与不变关键在思路。石门山村地处山区,境内大部分为岩石山地,耕地面积极为稀少,属祁东县深度贫困区域,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精心帮扶下,当地群众自我加压、自我奋起,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强烈共识,思想上行动上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眼下已被登记为出列贫困村。尽管还有差距,但差距也意味着成长的空间。我们要借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紧紧依托石门山村的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创新思路,共谋出路,挖潜增效,石门山村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马杜桥乡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被喻为梦里桃源的马杜桥到底什么模样,下面,就让我们先通过他人的一些文字一睹为快,感知她的历史与容颜吧!

 

祁东马杜桥乡脱贫攻坚与梦里桃源有关

 

清代诗人柏泗写有一首《游石门》的诗,诗曰:

石门今安在?

人闲景亦闲。

有扉云欲扣,

无锁月常关。

曲水留人住,

归禽送客还。

桃源疑既入,

不见屋千间。

数百年过去了,石门今安在?它就在祁东县马杜桥乡石门山村的庙冲片。因两峡夹立,峭壁上合,拱如石门而得名。昔时,曾建石门庵于其上,这里满目青山苍翠,终年溪水长流,古有湘南桃源之美称。常有隐士来此避世观光。清顺治八年,伟大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曾在此游览和避难。

在祁东县半小时经济圈内,马杜桥乡景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景观优势最为明显。

然而,因为地处山区,境内大部分为岩石山地,所以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耕地面积极为稀少,可耕种的旱土和水田,人均不足0.5亩。2014年,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103户,贫困人口3752人。贫困人口发生率达到25%,属祁东县深度贫困区域。

对于马杜桥,我并不陌生,因为它曾与我的家乡石亭子同为当年黄土铺区辖下的两个乡镇。此前,我从没有来过马杜桥,但我对那里的高峰云雾茶向往已久,我曾跟一位曾在这里工作过的朋友说,有机会一起去看看。如今总算如愿,却在遍赏美景之余,不免生出一番感慨。

当我两次来到马杜桥乡政府,听新上任的乡党委书记高建军和乡长汪晓霞讲起这一切的时候,那一番感慨却在我的脑海里,突然变成一句俚语:抱着金碗讨饭吃。是的,马杜桥乡存在着两个极端:在这里风景最美,但是也是最穷。

那是2017年的8月,我望着临危受命、到任刚刚4个月的乡党委政府俩位主要领导,从那一脸的坚毅上,我又分明感受到了他们行动上的果断:摘掉贫困帽,让马杜桥这只金碗装满幸福和美好。

谈起来马杜桥的感想,高建军曾两次给我提到三个字:危机感。他说这危机感"首先是他自己的,因为临危受命,所以责任重大。既然挑上了这副担子,那就要将它担好,就要带领全乡干部和百姓干出一个样子,彻底改变山区的贫困面貌。再一个危机感,应该是乡里百姓的。"他说,整个马杜桥乡15000多人,因为贫穷,大量人员外出打工,有钱的人大多在县城和周边乡镇买了房,常住的人口约6000来人。人越少,发展越缓慢,如果再来一次乡镇整合,到时也许在地图上再也找不到马杜桥"三个字了。马杜桥"三字可能被我们弄丢,你们有不有危机感?高建军常常这样问他接触到的人。他说,我感受到了他们的不甘、困惑,还有无奈。"

有不甘,就是希望。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消除他们的困感与无奈情绪。高建军一笑:所以,上任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和了解,我们班子成员就开始给他们纸上谈兵。"见我不解,他解释说:先想规划,尽可能地去想。不但我们班子成员想,还发动所有乡村干部和老百姓都去想,掀起一股纸上谈兵的高潮。"接着,他指着乡政府北面的建筑工地,告诉我,原本这也是纸上谈兵"谈出来的,但现在变成了现实。

这些天,我在这里采访,对这处易地搬迁安置点,已有所了解。按照乡政府的纸上谈兵",这里除了作为安置点外,第一层设计为商铺和农贸市场。但是,老百姓并不接受,说马杜桥从来没有农贸市场,新开能开得起来吗?还有附近的村民更是反对,说是他们的宅基地,修了市场和安置点,他们到哪里去建房?更有人认为政府办事毛糙",那样的房子建成了也不能住。这三个问题一时阻扰了纸上谈兵"的落实,为此,乡党政一班人,走家入户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谈心,给他们讲危机感"谈发展,取得认同。同时,对于那些确实需要建房的非贫困户,在安置点旁留出一块地,依照政策有序安排他们建房。至于那些认为政府办事毛糙"者,乡党委政府则从加强建筑质量监管入手,用铁的事实打消他们的疑虑。三管直下,成效立现,不但一切矛盾化于无形,而且还深受老百姓的支持。

马杜桥村的退休老村干部彭权生,住在县城,曾几次回村阻绕安置点工程开工。后来通过耳濡目染,深感乡党委政府决策的正确,反过来主动做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他真诚地说:没想到马杜桥的变化这么大,搞得好呀!"白源村易地搬迁安置户肖功正说:感谢精准扶贫好政策。我家3口人,政府安排了一套75平方米的安置房,自己只花了6000元钱,其余费用都由政府补贴。目前,马杜桥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的房子已建到第3层,每套房面积从25150平方米不等,按人均25平分米进行分配。县委县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县委书记杜登峰、县长胡果雄、县委副书记周志敏等领导,经常前来调研和视察,解决实际问题。湖南省建工集团五公司承建了马杜桥和延塘两个村的安置点。为了赶工期,主管施工的乡干部和施工队人员,在今年的国庆中秋长假里,都是加班加点没有休息,确保了在明年春节前,所有搬迁户都可搬进新房。

紧接着,马杜桥乡党政一班人又纸上谈兵"了另一项大规划。乡政府对面是一畦在整个马杜桥难得一见的平整稻田,高建军手指从南到北一划,告诉笔者,我们已在这一片规划出600亩,引进了俊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3000万元,并以农户入股的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以培植乡村荷花观赏、荷池养鱼、青蛙养殖、休闲垂钓、果蔬采摘和青蛙米种植为重点。再在山边种植果树和枫树,打造一片青草地,配套一些基础设施。高建军说,我们将分三期建设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建成独具马杜桥特色的风光带",打造祁东县城后花园。这样既可快速提高农业产值,又可吸引外来游客,为下一步打造整个马杜桥梦里桃源乡村旅游线路开发作铺垫,目前已通过论证,前期工作已在推进。

是的,梦里桃源",好别致的称谓!自今年我第一次去马杜桥,当车入400多米的七星岭隧道的时候,我最先想起的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我从心底里惊叹:马杜桥,好一处梦里桃源!

在随后的采访中,我对梦里桃源"的认识更深了一步。石门山村是马杜桥最边远的一个山村,它是清朝诗人柏泗写《游石门》之所在,也是明末清初伟大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曾游览和避难之处,那里的高峰茶场所产云雾茶",曾驰名国内外,后因各种原因逐渐没落。如今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打响,高峰茶场开始走上正规,焕发生机。该村书记告诉我,在重塑品牌的同时,将高峰茶场打造成婚纱拍摄基地,与石门景点、王船山遗址打造一条旅游线,再贯穿马杜桥的风光农业风景带",那么梦里桃源"就由纸上谈兵"变成了现实。

后来,我又采访了星桥村,听村书记王连元说起本土企业家王建军。他指着村部后方巍峨对峙的青山告诉我,王建军将在那上面建观光缆绳车道,还要在上福冲水库里,投放观光游艇。目前,前期工作已经铺开,投资30多万元的公路亮化工程完成了3.75公里120盏路灯的安装,投资300多万元的近9公里的公路两旁花草美化工程也进入尾声。王连元说,这些项目一旦完成,与正在建设的光伏发电、风力发电、1500亩的红心猕猴桃基地一配套,一条完整的旅游观光线便打造完成。

马杜桥乡共6个村,我在5天的采访里,逐一走了个遍。深切地感受到了县委驻村扶贫工作队、村干部和村民们在扶贫脱贫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跋涉的艰难与毅力,也感受到了工作实绩带来的欢欣与向往。117日,已是晚上六点,在乐园村无底冲的高山上,县长胡果雄在副县长肖钟、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蔡艺陪同下,带领县政府办、县监察局、县水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督查移民集中安置点和安全饮水工程进展情况。乡党委书记高建军、乡长汪晓霞和县委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张爱伙、村委书记陈社秀等,还在披星戴月地工作。去石门山和延塘、白源、星桥等村去采访,都是在产业基地或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地,见到扶贫工作队员和村委书记、村主任。马杜桥和乐园两村,则在组织村干部和工作队员整理扶贫资料。

乡村干部尽心尽力为村民脱贫着想,县委驻村工作队也是时刻将心扑在工作上。石门山村的县委驻村扶贫工作队,他们是队长颜桂云,队员彭凌、高秋云、周标军,再加上乡底线办的周黎。因为石门山村是由原来的西冲、高峰和庙冲三个小村合并而成,现在三个小村便成了石门山村的三个片,它们成Y字型,之间路途遥远。为了方便工作,在选择驻村食宿点上,工作队员们可说是费了一番心思。当初进村时,工作队住在高峰茶场,后又搬到西冲联校(老村部),现在则住在村主任刘治东的家里,吃仍然在西冲联校。这样,石门山村的三个片,他们都住了个遍。工作队员彭凌说,我们之所以这样选择,就是为了造成影响,让大家都晓得工作队员进村了,并且常住村里,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找我们。每天,仅吃住的单程就达五里路,工作队员下班、吃饭和住宿,几乎将三个片都要走几次。他们下班后,自己轮流做饭,俨然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乡里没有市场,周末回县城的时候将菜带过来,储在冰箱里吃上一周。

谋事在人,成事亦在人。善于纸上谈兵"的马杜桥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现在正带领着15000马杜桥人民,撸起袖子,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心中的美好,加油干。

石门山村1025岁的青年农民王衡,自母亲去世后,独自挑起一家六口的生活重担,虽有致富意愿,但苦于没有项目和资金,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驻村工作队队长颜桂云是他的帮扶责任人,不但帮他贷了5万元小额信贷,还帮他选定了养殖项目。今年,他养了19头牛,37头猪,数百只鸡鸭,到年底人均纯收入可达到一万一左右。在养殖过程中,工作队和村干部还帮王衡推广销售土鸡土鸭,二百多只很快就销售一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干部帮扶的诚心,群众信服了;实施项目的效益,群众放心了。同村村民陈红军看到王衡靠养殖赚了钱,他的心也动了,便和汪自林合伙养了200多只羊,也是靠工作队和村干部帮助落实了小额信贷起的步。种养能致富,典型能说话。汪华阳、李福元从炎陵引回了黄桃种植。现在已采取公司+贫困户的模式,各入股了十来户,种植了100余亩,下一步将建成500亩的果园。就连老牌高峰茶场多年没有落实承包合同的事,今年也得到了解决,仅这一项,村集体收入每年将增加5万元,加上正在建设的光伏发电,每年又可创收5万元。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马杜桥乡历来就极其薄弱,比如村组公路狭窄不说,还存在许多断头路;延塘村用电设施严重不足,用电煮不熟饭,很多电器成摆设;由于缺乏水源和自来水,全乡近半群众饮用水困难……为此,乡党委政府大搞公路、水利、安全饮水、农电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改造学校1所,新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6个,县乡两级投入资金5500多万元,为村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路决定出路,敢想才能敢干。耳闻目睹这一个个鲜活的典型,我相信,乡党委政府发力,各村两委助力,村民和社会出力,在脱贫攻坚强劲东风的吹拂下,马杜桥纸上谈兵"的发展规划,一定会落地生根,梦里桃源"将变成各地游客们心中的向往之地,马杜桥这只金碗里的穷根,将会被彻底拔掉,盛满的只有幸福与美好。